作者:應文祿
來源:北大縱橫
應文祿,毅達資本董事長。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毅達資本應文祿。每一年來到參加論壇,都感到人氣很旺,創投行業依然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最優秀的年輕人。
我們把時間倒撥到7、8年前,當時還上演著“全民PE”的盛況。部分投資機構出手任性,呼風喚雨,先后迎來了O2O、P2P、社區團購、K12教培、共享經濟、虛擬貨幣投資的火爆局面。但到了2021年,當時的任性留下的是一地雞毛,很多人都表示看不懂了,認為創投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增強。
在我看來,行業只是回歸了應有的模樣,創投不應該造風和追風,理性成長才是機構應該回歸的道路。
01
從三組關系,理解新發展環境
2018年以來中國經濟處于艱難的攀登爬坡期,疊加2020年以來的疫情影響,尤其是今年各種監管政策頻出,大家都感受到了壓力。我們的發展環境正在悄然變化,我想搞清楚三組關系的走勢,可能有助于我們理解當下、預判未來:
第一組關系:最熟悉的陌生人崛起和卡脖子的西人。
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復蘇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版圖和地緣政治格局。東方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國的崛起是不可能改變的,產業鏈自主可控變成了高壓之下的內在動力。而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也是鎖不住的,各種聯盟也是靠不住的,比如諾基亞退出美國5G聯盟就是個例子。
第二組關系:人口結構變化和民生保障。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過去十年間,中國人口結構已經發生顯著變化。有三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人口增長率繼續放緩。2010-2020年人口平均增長僅為0.53%,2020年總和生育率1.3,低于1.5的警戒線。二是老齡化趨勢加劇。60歲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達18.70%,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了5.44個百分點。三是城鎮化率快速提高。居住在城鎮的人口上升為9.02億人,占63.89%,上升了14.21個百分點。未富先老、人口結構變化領先于經濟發展階段,對很多涉及民生的行業來說,都必須接受發展邏輯的變化。一場觸及靈魂的變革正在到來,比如教育領域出臺“雙減政策”、醫療行業“帶量采購”、房地產市場 “房住不炒”,本質上就是要推動全社會降本減負。
第三組關系:共同富裕和中小企業發展2019年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14億人口人均存款5.8萬,其中5.6億人存款為0;我國居民的總負債高達200萬億,人均負債高達14.2萬元;同時,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去年年底全面脫貧之后,共同富裕被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最近的講話中強調,中小企業是國家財富的重要創造者,是提供就業的主渠道,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造就大企業的蓄水池。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正在被寄予厚望,時代需要中小企業去承擔更多的責任。我想大家可以感受到為什么會限制平臺壟斷,巨頭企業不再“大而不倒”,過去有些大型的地產商和平臺因為吸納了大量的社會資金,不僅沉淀了過多社會資源,甚至影響到金融體系安全,創投行業應該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關系。中小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依靠,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怎么支持都不為過,對于科技創新怎么支持都不為過,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怎么支持都不為過。
02
看清方向,把握創新資本方向盤
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們身在投資的第一線,那么滾滾錢潮應該流去哪里?創新資本一定要把握好手中的方向盤。(一)乘風,和中國經濟一起攀登。對市場環境的討論,目前在很多方面都和2018年的時候很像,比如:經濟增長壓力增大;2018年限制高排放、現在是限制高能耗;對民營經濟的看法出現階段性波動;中美博弈下的不確定性增加。
同時我們也看到近期在反復強調“兩個不動搖”,反復強調科技自強、產業變革、科技革命和環境公平,反復強調數據安全、網絡安全、金融安全和國家安全。
2018年底的時候,我曾公開說“當前最大的風險是不投資的風險”。歷經3年,時間已經給出了答案。今天我還是想重復這個觀點“當前最大的風險依然是不投資的風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未來十年,在碳達峰到來之前,發展依然是主旋律,對于創投行業來講,未來10-15年也可能是最好的發展時期,一定要有勇氣和決心與中國經濟一起享受攀登。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可能都會有幸見證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時刻。(二)助力,打造戰略新興產業縱深產業鏈。從產業層面來看,全球產業鏈原有的水平分工模式已經被打破,垂直重構已經開始,中國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鏈安全可控是無法回避的話題;無論是半導體、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我們都需要打造貫穿從材料到終端應用的縱深產業鏈,這給廣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融入高端產業鏈帶來豐厚的機會。對創投機構而言,錯失了這個轉換期就錯失了未來的黃金十年。(三)精進,投中小企業、投專精特新。房地產拐點已定,“三穩”之中,穩定預期最為困難,預期一旦看空,房地產價格很難穩定,甚至一二線核心城市,土地成交意愿下降,新房購買趨冷,二手房拋盤承壓,這樣的新聞不絕于耳。過去囤積在房地產領域的大量資金將會流去哪里?我想,資本市場一定是一個重要的流向。二級市場已經有了反應,成交量長期保持在萬億,專精特新得到青睞,最近我們投資的不少小巨人企業已經在二級市場獲得廣泛認可,比如力星鋼球、華辰裝備、斯萊克、匯川技術,他們都是各自行業的隱形冠軍。一級市場也是一個重要流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實體企業發展,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選擇。二級市場的表現,更加堅定了創投機構投資專精特新的信心。隱形冠軍和小巨人一定是來自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他們正在構建一座座技術高峰、打造產業鏈的長板、形成產業的高地、帶來價值協同。在此背景下,北京證券交易所應運而生,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資本市場,支撐更多實體中小企業獲得直接融資的支持。創投機構更應持續精進,幫助中小企業構建生存力、發展力、競爭力、持續力,培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和隱形冠軍企業,建立全球影響力。
03
覺醒時代,大家需要超越“傳統思維”
大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未來發展的底層邏輯也非常清晰,原來我們一些老的思維模式,需要改變甚至需要重新定義。(一)摒棄“地產造富”思維,擁抱“創投創富”時代過去二十年房地產市場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同時也綁架了中國經濟。未來必須擺脫這樣的局面,地產造富時代已經終結。那么誰能夠接過房地產的接力棒,成為新時代創富的渠道呢?我想肯定地說,創投行業一定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創投行業歷經二十年發展似乎仍是個小眾行業,很多人不太理解,可謂“藏在深閨人未識”。但是未來十年,財富成長的空間在產業、靠實業、拼技術,創投必定“創富”。(二)超越利己思維,以“利他之心”呼喚“他力之風”金融行業離錢太近,特別容易被利己思維捆綁。比如說,我們會看到行業里一邊呼喚中長期資金不足,一邊又抱怨政府引導基金是“帶有枷鎖的錢”。這種矛盾的根源其實是利己思維。毅達資本管理的直投基金中,有不少是拿過政府引導基金的,最近幾年,我們還協助地方政府管理了近100億元的母基金。市場的錢和引導基金的錢,在我們的管理下實現了價值的增加和目標的共贏。為什么?我想根本的出發點,在于“利他之心”,“利他”必須先“懂他”。一方面,懂政府、懂政策。要充分吃透引導基金的政策用意,滿足政府引導基金對于產業孵化、科技創新、招商引資、招財引智、協助專業判斷的訴求;與此同時,懂產業、懂市場。珍惜投資人的每一分錢,讓每一分錢都用在最能產生價值的地方。如果我們都能用好政策和市場這兩只手的合力,做好多元結構的基金管理,為他們創造價值,就一定能呼喚起社會對創投行業的“他力之風”。(三)超越IPO思維,建立投資機構自己的護城河受益于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今年我們的投資組合中,已經有17家企業成功在A股實現IPO。這種IPO的速度是我們毅達資本在2014年改革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我認為,隨著北交所的成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不同行業屬性的企業都有了自己在資本市場的生存發展空間,IPO發行將進入新常態,過去大家都會把IPO數量作為衡量機構的重要標準。但我想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想做一個基業長青的機構,我想以下三個方面一個都不能少:第一,是業績,是否真正投資出一批有價值的企業,是否給LP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回報,衡量業績的核心指標是DPI和IRR;第二,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實際上是一家公司品格的體現,核心指標是ESG;第三,是自律,合規發展、自我約束,行穩才能致遠。
今年資本市場大火有“鋰”,“鈷酸鋰”“磷酸鐵鋰”背后有位老爺子,他就是鋰電池之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翰?古迪納夫。在他的辦公室門口,貼著一首詩歌,寫著“Do good anyway”。今天我也想以這句話與大家共勉:祝愿大家在新的發展環境中,都能握好手中方向盤,選擇正確的道路,做這個行業的好孩子。
Do good anyway!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