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等待騰訊視頻廣告播放完,即可正常觀看!】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雷響起。一年后,在成都市一家破舊的街道生產組里,一位年輕的裁紙師傅力排眾議,以一腔孤勇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此后的40年間,他在創業這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上越走越寬,一手打造的禾嘉集團響徹四方。他就是四川禾嘉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夏朝嘉。
“茍無濟世之心,獨善亦何益”,今年距離夏朝嘉創業正好40年整。在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節點上,是時候把時鐘的指針倒撥回40年前那個炎熱的夏天,沿著夏朝嘉創業元年里那些影響深遠的軌跡,重溫禾嘉初心不改、使命不怠,不僅將夢想化為了現實,也讓現實超越了夢想的誕生和成長故事;傳遞創始人跨越時空的不斷探索、百戰歸來,仍愿以一生去叩問企業家精神的創造者的精神力量。
創業者“蹲點”兩個月 打動銀行拿下巨額貸款
1978年,二十九歲作為裁紙師傅的夏朝嘉在街道生產組已工作了兩年多了。 適逢改革開放大幕拉開。次年,中國人民銀行開辦中短期設備貸款。這陣“春風”越過高山大江,悄然吹進了夏朝嘉的心頭。
早已不滿足于切切紙、做做紙盒信封的夏朝嘉敏銳地意識到,包裝印刷才是這個行業的未來。為此,他精心撰寫了一份關于紙盒生產組轉型升級成包裝印刷廠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將市場前景、客戶需求、以及裝備升級的需求分析得明明白白。只可惜放眼望去,整個生產組就一間油毛氈工棚,既沒有設備也沒有資金,“轉型升級”其實難如登天。
不過,輕易放棄不是夏朝嘉。多方打聽之后,他意外地從街道辦事處聽說了建行的某個支行得到了一筆可以用于貸款的資金,正想要貸出去。
此時的夏朝嘉對于貸款其實一無所知。他只知道銀行有可能給他一筆很大的錢,大到足以承載一間嶄新的印刷廠和他的夢想。于是他找街道辦事處要了銀行的地址,抱著他的可行性報告,直接上門找到了信貸科科長李玲儀。
第一次上門,夏朝嘉就被李玲儀“教訓”了一頓之后趕回去了。因為眼前這個年輕人對貸款毫無概念,他不懂什么叫做抵押,也不明白為什么油毛氈廠房不可以為他借到10萬元,只會拿著那份報告不斷給她分析行業前景。
碰了一鼻子灰的夏朝嘉并沒有放棄。當時生產組在成都市北門大橋,銀行在騾馬市。長達兩個月的時間里,每天早上銀行的員工還沒上班,夏朝嘉就已經在門口“蹲點”了。只要李玲儀一上班,第一個跟她搭話的準是夏朝嘉,問的第一句話也永遠是“李科長,我的貸款怎么樣了?”以至于直到今天她都還記得夏朝嘉那張忐忑又堅定的年輕的臉。
所以,盡管“煩不勝煩”,這個年輕人的決心和韌性還是深深地打動了她。終于有一天,她將夏朝嘉叫進了辦公室?!鞍b行業的發展我們相信,我們也在一直匯報你的問題?,F在這筆貸款我們給你特批了,但是我們不能給你做擔保。而且,你可千萬不能垮啊,你垮了我們就全完了?!崩盍醿x不無擔憂地對夏朝嘉說。
舉債6000元 拿下生產組改做印刷廠
夏朝嘉欣喜若狂地拿到了這筆11萬的巨款。但擺在他面前的“難題”不止這一個。70年代末的11萬元人民幣,對于生產組的工人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而當聽說這個天文數字要變成“債務”,不少人急了。
當時,生產組除了夏朝嘉為首的幾個年輕人之外,就是42個“太婆”。她們中很多人首先對轉型就不認可,后來聽說要還這么大一筆錢,更是在廠里又吵又鬧。
夏朝嘉耐心地勸說她們留下來,告訴她們以后會有好日子,如果走也會給她們發一定的生活費。但仍然有人不同意夏朝嘉的做法,對夏朝嘉說生產組是她們辦起來的,如果要給錢就得把錢都給她們才行。
可此時的夏朝嘉自己都一窮二白,油毛氈工棚是以后賴以生存的基礎也不能動,哪來的錢分給她們呢?最后,還是街道辦事處給夏朝嘉按全額資產評估價值借了6000元,分給了要走的人。
青年夏朝嘉 裁紙工里“領頭羊”的工作風范
用一個詞概括40年前的自己在做什么?“‘跳降落傘’噻!”曾經的夏朝嘉“徒弟”、今天的禾嘉集團監事毛兢笑道。
她所說的“跳降落傘”,是指最初與夏朝嘉共事的那份工作。1977年10月,她來到了成都的一個紙盒加工街道生產組,成為了夏朝嘉的“徒弟”。
說是“徒弟”,其實就是團隊伙伴。當時的工作環境更是堪稱簡陋。整個生產組僅有一間油毛氈車間,完全沒有機械化的生產設備,所有生產都由人工完成。生產組主要生產牛皮紙信封,夏朝嘉會用大彎刀先把紙張劃成一半,然后毛兢再來切。而她被很多人說“跳降落傘”,就是因為要做這份工作,人必須吊起來才能靠重力壓下切紙刀。
“現在想想,那時候是真的苦,但是苦中也有‘樂’?!泵ふf,那些“樂”基本上都是夏朝嘉帶來的。在毛兢眼里,夏朝嘉雖然是她的師父、領導,但更像是一個包容、謙和的隊長。每次安排完工作,夏朝嘉都會鼓勵大家全力以赴。早早完成任務之后,夏朝嘉就會帶著大家一起“玩兒”,比如比賽吃肥肉、吃辣椒、吃冰糕,也會帶著大家一起組裝風扇改善改善工作環境。雖然體力上很累,但在這個小小的生產組卻總是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如此出色的領導能力與親和力,讓夏朝嘉從裁紙師傅成為了生產組的副組長。但包容、謙和、好玩遠不是夏朝嘉的全部。在這個29歲的年輕人腦海深處,隱藏著的夢想又讓生產組所有人大吃一驚,甚至后來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沒學“爬”就敢“跑” 裁紙工變身彩印大王
理清了人員和資金的事兒,由夏朝嘉做廠長的成都市西城區包裝印刷廠也順利開起來了。用建行11萬的貸款,夏朝嘉大筆一揮就買下了當時最 好的海德堡印刷機,還一買就是兩臺。
這又把留在廠里的老太婆們嚇壞了。她們覺得不可思議,這個小伙子連爬都不會就要學跑,膽子也太大了。
不過,很快夏朝嘉就證明了他不僅不用“爬”就能“跑”,還“跑”得很快。印刷廠剛成立不久,就收到了來自阿壩的第一份訂單。第一年,印刷廠就實現了40萬元的營收。夏朝嘉也由此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彩印大王”。
回首這段創業元年往事,夏朝嘉最深的感觸依然是感謝改革開放。他說,沒有改革開放,首先建行就不會發放貸款;其次,沒有改革開放,建行也不會支持那樣一個小小的生產組。而正是這樣的支持,幫助夏朝嘉和他的禾嘉走上了創業的正軌,更為此后四十年的不斷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